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写对联,贴对联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。千百年来,小小的对联不但寄托了文人雅士的几多逸趣,也彰显了寻常百姓的许多闲情。春节来临之际,在门楣上、厅堂中挂上几副对联,喜气盈门中让人倍感温馨和吉祥。
对联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
现实生活当中,只要一提起对联,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经典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”,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。对联讲究对仗,在平仄、字数、甚至结构上都有相应要求,它源起于秦朝时的桃符。千百年来,其深得中华文化的濡染,又经历代文人墨客的用心培植,逐步形成了对仗工整、平仄协调、凝练精致的文学特点。一副好的对联,不仅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学才思,还能体察出他们的文字匠心和文化底蕴。而意蕴深远的对联更能小中见大的一展民风、民俗等社会风貌,甚至凸显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。
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。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,对联从诞生那天起,就以其丰沛的文化润泽,伴随着炎黄子孙一同成长,伴随着华夏文明日益茁壮。可以说,小小的对联以薪火相传的传承力量,将五千年文明化作字字珠玑的绝句佳词,将生生不息的儒家文化铺陈在一咏千年的对仗中,将民族智慧和个人才情悉数渗透到迤逦起伏的平仄里,书写出多少巧夺天工的奇联妙配,又演绎出多少回味无穷的中国故事。《文字上的中国:对联》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,串联起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对联。说道故事的同时,也将一副副对联的准确含义,作了简要的评析。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些对联的主旨,回溯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,都起到了“活化石”的作用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对联更像是中华历史和文化上的一个个横断面,脉络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轨迹。
一副对联,看似短小精悍,实则对仗的背后蕴含着很强的文化蕴意,是智慧和学识的结晶。它既可以说道历史,又可以畅谈人文;既可以托物言志,又可以借古喻今。从优秀的对联身上,任何时候总是能看到中华文化的深刻烙印,嗅到笔砚深处的醉人芳香。它们又宛如中华大地上的一棵棵枝繁叶茂的白杨,坚定地守卫在华夏文明的千里大堤上,在栉风沐雨中以别样的风姿铸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长廊。
悠悠千古事,尽在对联中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以往用来逸情和逗趣的对联,早已走出了自娱自乐的范畴,而那些旧时代的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习,也在与时俱进中,渐被那些清新扑面的大胆创新所取代。可以确信,随着人们对对联文化的不断重视,这一新颖别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人们的口占与吟诵中,在人们的书写与传承中,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,请第一时间联系邮箱:2466368147@qq.com 删除,多谢。